“原創性是中國設計的制勝關鍵”
Day問:我們都知道龍域是偏重于工業設計的,工業設計和大眾熟知的“設計”有什么不同?楊:工業設計其實是設計中比較難的部分,它既有設計的部分,也有技術的部分。你不可能把它們完全分開,這就需要個人的綜合能力比較強,不能說你技術很強但對于美感一點認知都沒有,也不能說只知道好看卻不了解背后的材料和結構。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復雜和高度交叉的綜合性學科。在國外很多設計師都是從內到外一體化設計的,包括工業設計、建筑和室內,這樣的話整個系統性會更強,但在國內這幾個專業分得非常清楚,反而會有局限。
Day問:所以國內現在的工業設計并不算很成熟,那有沒有比較成熟的體系可以借鑒呢?
楊:我們在高端設計領域、研究型領域以及偏理論型的設計多數是跟著國外的趨勢走的,比如說服務性設計、體驗性設計和交互性設計等等。
有趣的是,很多東西流入國內以后會產生變化,譬如互聯網在中國大舉發展的時候,中國的人口紅利讓互聯網的價值立刻爆發出來;交互設計的出現就像干柴碰到烈火,馬上炒熱了,而且熱度是國外難以想象的。
很多東西在國外看來也很感興趣,許多先鋒的公司在嘗試,但不會像中國這樣影響之大速度之快。
Day問:那可以說在交互設計這個領域,我們有可能反超國外走在前列了?
楊:這是絕對有可能的。中國的工程師目前來說能力不弱,但在產品創新上還是有滯后;大多數產品都還在借鑒國外,像市面上很多成功的互聯網產品都可以在國外找到原型。
但妙就妙在中國有人口紅利,人多呀,有些模型在國外絕對點燃不起來,一拿到國內”啪”的就燎原了。其實中國設計師的技術和能力都和國際水平接近,加上我們了解自己的市場,在本土化上肯定更有優勢,關鍵就在于原創性上是不是能夠形成比較優秀的態勢。
Day問:但為什么我們最后看到的優秀的交互還是比較少?
楊:我個人的感覺是,最后成品的好壞其實跟設計師本人沒多大的關系,問題出在決策機制上面。哪些東西是可以做的?哪些東西是可以上市的?這兩個問題在決策的層面上是有很大差異的。所以我們常常給出了十幾二十個方案,但最后確定的總是你覺得不夠好的那個方案。
Day問:可以理解為這取決于客戶的審美眼光或者理解水平是否到位嗎?
楊:或者說取決于客戶的意識形態吧,看敢不敢冒險。不是說冒險一定是好的,要看產品,它屬于什么類別;還要看企業,它是由什么驅動的,比如利益驅動的企業其實就沒必要冒險。
“策略至上,管理先行”
Day問:就您接觸過的客戶而言,您覺得國內和國外的客戶有差別嗎?差在哪里?楊:最重要的一點差別是清晰度。國外的企業交給你的要求,包括設計需求或調性,以及你最后要呈現的成品和形式,都是條理分明、思路清晰的,他們知道自己要什么。但是國內的企業相對來說就比較含糊。他們會給一些很籠統的要求,比如“高端的”時尚的“”有科技感“,但這會讓設計師完全懵掉。設計師要么不會做,要么就是硬著頭皮往下做,最后又返工,導致大量的溝通成本和反復成本產生。
第一,本土的企業對自己的定位是不明確的,他希望你給他一個清晰的定位,但他不會說出來(可能也沒意識到)。這是我長期接觸下來以后揣摩出的。
這之中其實隱藏著被企業和設計公司都忽略掉的一部分,就是策略。沒有策略的話,客戶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只能通過你給他的東西慢慢梳理,慢慢鑒別他的企業需不需要,所以他老覺得你給的東西不好,又說不出原因在哪,只知道那不是他想要的。
第二,國內很多企業的負責人和決策人不是同一群人,也就是和你對接的人不一定有最終的決策權。我遇到的很多對接人都是素質很高的,很有品位也很有眼光,但他沒有被授權,只能一層層往上報,但是最高層通常也決定不下來(管的東西太多);他就只好自己去揣測高層的意思,或者召集大家開個會,討論討論投個票。那么這樣選出的方案一定是最安全但也最保守的。
從這兩點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知道:首先,策略一定是指導設計的,也就是要三思而后行,建立在思路清晰的基礎上談設計。
其次,設計是需要管理的。也就是要在設計中建立管理機制、決策機制和執行系統,不需要很多人,像國外那種小團隊就好。他們幾個人一個小團隊,把控著從上到下的流程,也可以自己拍板做決定,專業度和效率都非常的高。這樣會產生一個感覺,就是大家真的是齊心協力產出了一個很好的作品。
Day問:聽起來,國外的客戶比較像是伙伴,而國內的客戶比較像評委?
楊:哈哈哈,說得很對。在國內,大家習慣了用甲方乙方去區分彼此,他們很難意識到:我們是同一個項目組的,有問題一起討論、一起解決;他們的慣性思維是:這個東西我們不滿意,我也說不出來哪里不好,你們是專業的,就要做到我滿意為止。
我不喜歡這樣,我喜歡雙方是合作關系,而不是雇傭關系,所以我們現在很注重前端的甄別,如果發現客戶有這樣的傾向,那就盡量避免合作。
“設計是一場精心謀劃的布局”
Day問:在您看來,甲方需要具備設計管理的能力嗎?
楊:需要,但往往他們是毫無意識的?;蛘哒f甲方會把設計管理當作市場部門和研發部門,就是去關注現在市場上有什么動向,下一步會怎么變化,然后怎么把想法變現,這兩個部門是研究這些的。
但設計管理在甲方來說其實更像智囊團,或者叫戰略部門,主要職責是策劃。前面提到過了嘛,策劃指導設計,所有的研發方向定位和用戶前期研究都應該在這個部門里完成?;蛘哒f他不一定要建立這個部門,可以外包給廣告公司或者咨詢公司,但負責人一定要有設計管理的意識。
Day問:這樣交流下來,是不是其實對于設計管理,或者叫設計戰略來說,重點根本不在于設計?
楊:設計這件事,我在講課的時候就提起過,設計的中文名字很有意思。你把它拆開來想,它其實是“有意識的計劃”。
Day問:您對設計的闡述和大家的理解都不太一樣???
楊:每個人的想法其實都不太一樣的,設計從來也沒有被解釋清楚過。在我看來它就是一個有意識的計劃活動,對產品來說就是視覺化和物化的過程,叫做“大設計”。就像我們小時候經常會把總領導人稱為設計師嘛,因為那是頂層設計的范圍。
從這個意思出發呢,我們會發現設計自古就有。諸葛亮就是一個設計師,他用他的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去布局,設計的成功與否就看別人中計與否。
也就是說,別人按照你的邏輯走了,說明成功了,沒按你的邏輯走,那就是不成功。設計不是設計工作完了就結束了,工作完了以后設計才開始;比如我設計了一個杯子是給人用的,如果人們不用,那這個設計就是半成品。
Day問: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人參與才能體現出價值?
楊:這就是設計的意義啊。設計從作品變成產品,再變成商品流通,最后變成用品,這個“用品”才是對設計最重要的界定,而不是前面的過程。如果說消費者買了你的東西但不用,從商業角度來說你成功了,但從設計角度來說,你不成功。
Day問:您怎么看現在的設計教育?
楊:就設計這件事來說,在未來肯定會被重新定義的,它會變得更加廣義,然后擁有更多的細分方向。但現在整個的體制,包括選拔學生的體系,會讓學生根本不了解設計,這是行業初學者的痛點。
但是學生一定要有意識去了解事情的運作原理,了解產品研發的邏輯,而不是被表象迷惑住。隨著在這一行的年限越來越長,學生可能會上升到更高的崗位,那就需要去學習一些企業戰略結構,多元化地思考與呈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