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芳系統更新的啟發
回到2009年,雅芳集團決定對訂單管理系統徹底改(zhe)革(teng)。這次改革進行了4年,花費了125萬美刀,從草稿到開發,最后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系統。這套系統力圖讓客戶和銷售員都能獲得更簡單高效的服務體驗,節省經費并提高客戶滿意度。但是當雅芳在2013年上線試點項目之后,用戶的反饋卻是完全不同的畫風。用戶的反饋中,雅芳花費數百萬美刀革新的系統復雜又令人困惑,沒有人愿意使用。結果,雅芳不得不立即下線了整個系統。所以到底哪里出了錯?其實答案很簡單:雅芳太過專注于產品的新特點和“創新”的想法,卻忘記了考慮真正使用產品的用戶。雅芳的例子雖然簡單,但這也是許多其他公司會犯的錯誤: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同理心的因素。
具有同理心的用戶體驗在產品還未設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
史蒂夫喬布斯式的的設計師在UX世界里顯得很突出——他們就像UX世界里的獨狼,雖然總是獨來獨往,卻往往能發掘出用戶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潛在需求。但事實是,現實中有這樣能力的設計師少之又少(實際上,喬老爺子本人也會不時地聽取用戶的意見)。創造出能夠讓不同年齡、不同背景的大多數人滿意的用戶體驗,就需要理解用戶日常生活中與科技互動的原因與過程。
同理心是設計出真正令用戶愉悅的體驗的關鍵,具有同理心的用戶體驗在產品還未開始設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。
Empathy?Begins?With?a?“Why”
同理心始于多問一句“為什么”
在分析產品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特點、決定一款色彩方案或者目標平臺之前,弄清楚公司為什么要嘗試創造一款新產品是很重要的。
這問題看起來似乎再明顯不過,但實際上許多公司并不會這樣做,他們往往會在沒考慮清楚這個問題之前,直接跳轉到新產品的開發,因為公司開發產品的原因可能是要追逐某個潮流,或者單純對某個狂拽酷炫的功能很感興趣。因此,在項目開始之前多問一句為什么,是成功UX設計的第一步,同時這也是聚焦用戶,而非以設計師自我猜測開始設計的第一步。
“同理心是設計出真正令用戶愉悅的體驗的關鍵”
“Empathy?is?the?key?to?creating?a?UX?that?will?actually?make?users?happy.”
Tinder就是一個例子,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一家公司應該在一頭扎進開發前先問問自己“Why”。Tinder并不僅是一款爛大街的約會App,他們看到了目前市場上約會App存在的問題,然后嘗試通過Tinder解決這些問題。
Tinder的創始人清楚的認識到,用戶并不愿意看到一個隨機推薦陌生面孔的列表。他們更希望這些推薦之間有所關聯并且越來越準確。他們享受挑來挑去的過程和在“翻牌子”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選擇。
Tinder更在意簡潔而非有特點、有新意:一次一個面孔,兩個選擇:右滑喜歡左滑不喜歡。Tinder通過把握用戶約會中的感受(也是人類的基本行為),創造出了一個成功的應用。盡管市場上已經有了大量的約會應用,但Tinder明確的知道為什么自家的App會被人們所需要。
在進入設計階段之前,UX設計師們一定要問自己這些問題:
·?這個領域為什么需要一款新的軟件?
·?用戶為什么會尋找不同的東西?
·?為什么這個方法是更好的解決方法?
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,不僅可以幫助設計師具象化他們想要創造的產品,這也是創造有同理心設計的第一步。
少一些套路,多一些真誠
知道一款產品的諸多“為什么”,這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方向,但這還不足以保證一個產品成功的UX設計。養成有同理心的設計方法意味著:設計師必須真誠的將自己放到與消費者相同的情境中。設計師要對用戶有深刻的了解——作為真實的、有生活、情感的人來看待,而不是像“商務人士”“青春期女孩”這樣千篇一律的套路。
明確以下信息:
·?你的用戶是誰——年齡、性別、職業、喜歡的和不喜歡的;
·?用戶為什么會用你的產品,在競品中用戶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;
·?你的產品將如何來解決問題,提升用戶的效率,為用戶帶來愉悅;
·?在日常生活中,用戶還會使用哪些軟件和產品。
不要僅僅通過焦點小組來獲得這些對用戶的定義——嘗試通過社交媒體和日常生活去觀察用戶,與用戶自然的互動。讀一讀他們是怎么表達的,找一找他們現在在用什么軟件,看一看他們最喜歡分享什么內容,借此了解他們的喜好。做一個“接地氣”的UX設計師,與用戶接觸,和用戶談論他們正在嘗試解決的問題。通過人口特征的分析,UX專家就能發現清晰的需求,而不是統計表和焦點小組中像“我只想它能運行的更好些”這樣模棱兩可的說法。
同理心意味著獲得對用戶全面的認知,而不僅僅是從統計中尋找答案,這可以幫助UX設計師更好的了解用戶的需求,指導設計的正確方向。
文章來源于 uxmag.com / interaction-design.org; ?部分圖片來源 google.com; ?編輯整理 Loers,原文有刪改